Well in Time
CDS2019 Next-generation web styling 整理介紹
12-31-201912 Min Read

Interviewer: Explain deadlock to me and you're hired.

Developer: Hire me and I'll explain deadlock to you.

前言

一陣子沒有關注 CSS 的最新發展,最近趁著年假補帶 2019 Google Chrome Summit 時,看到這場 talk - Next-generation web styling,裡面提到不少有趣的新屬性,透過這篇文章整理一下內容,分享給各位與未來的我。 註:官方在 12 月初也發佈了文字版本,習慣閱讀原文的讀者可以參考看看。

新世代的...CSS

  1. scroll-snap - native scroll inertia and decelerations
  2. focus-within - solving focus accessibility within elements
  3. @media (prefers-*) - considerately adjust your UI/UX to a user's device preferences via Media Query hooks provided by browser
  4. logical properties - dynamic directionality
  5. sticky situations - keeping UI within the viewport
  6. backdrop-filter - style adjustments behind an element
  7. :is() - formerly :any() && :matches()
  8. Grid-gap
  9. CSS Houdini - a low-level API for CSS
  10. typed OM - CSS values as JavaScript objects rather than strings
  11. Paint API - create your own paint functions using a canvas-like syntax
  12. animation worklet - off the main thread animation
  13. Others - size, aspect-ratio, min(), max(), clamp(), list style type, display: outer inner

演講中洋洋灑灑介紹了 12 種以上的 CSS 新屬性與新功能,雖然其中有幾位老朋友在我之前的文章 - CSS 魔術師 Houdini API 介紹 有說明過,但大部分的新屬性還是令人感到振奮!

scroll-snap

看到 snap 自然反應先想到薩諾斯彈指消滅一半人口,但其實字面上還有迅速回復的意思,而 scroll-snap,顧名思義就是要讓你在 scroll 時,能夠迅速回到設定的 snap point。這麼說有點抽象,回想一下你使用過的 Carousel 套件,大多數當你滑動圖片超過一半距離時,套件會自動幫你將下一張圖片拉到正中間,若是滑動小於一半距離,則會彈回至原本的圖片,就像這樣:

Demo

scroll-snap 主要提供的兩個屬性:scroll-snap-typescroll-snap-align 就可以讓你直接透過 CSS 達到一樣效果,而且擁有足夠的調整彈性。

Demo:

See the Pen scroll-snap example by Arvin (@arvin0731) on CodePen.

scroll-snap-type 作用在 scroll container 上頭,用來表明要用哪種 type 的 scroll 與 scroll 的方向。(註:scroll container 指的是擁有 overflow: scroll|auto 屬性,且其內元素足以造成 overflow 的 container。)

而比起上述一般 carousel 套件預設的行為(移動小於一半距離拉回前一張圖),透過給予 scroll-snap-align 不同的屬性:startendcenter,可以自行決定 snap point,告知內容應該要對齊到 scroll container 中的哪個點。

你可以從上面的 Codepen demo link 去修改 scroll-snap-align 看看,有什麼不同結果。

另外,如果你不想讓每次 snap 都對齊邊緣,能稍微露出前一張圖的內容,可以透過 scroll-paddingscroll-margin 的調整來達成。不過注意,兩者的應用對象有所不同。

scroll-padding 需要應用在 scroll container 上:

.scroller {
    height: 300px;
    overflow-y: scroll;
    scroll-snap-type: y mandatory;
    scroll-padding: 40px;
}

.scroller section {
    scroll-snap-align: start;
}

scroll-margin 則是運用在 container 內的 children 上頭:

.scroller {
    height: 300px;
    overflow-y: scroll;
    scroll-snap-type: y mandatory;
}

.scroller section {
    scroll-snap-align: start;
    scroll-margin: 40px;
}

兩者效果相同:

See the Pen scroll-snap example-2 by Arvin (@arvin0731) on CodePen.

這對於你的 scroll container 中有 fixed 的元素時很有幫助:

See the Pen scroll-snap example-fixedHeader by Arvin (@arvin0731) on CodePen.

更多細節,MDN 上有蠻完整的說明

scroll-snap-caniuse

focus-within

Web Accessibility 的重要性這篇文章中,有提到過元素可聚焦性的重要,讓使用者能用 tab 在網頁各元素間切換。但實作上常常遇到一個問題,就是當我們利用 :focus 僞類別製作 Menu 的下拉選單,讓子元素在父元素被 focus 後顯示出來時,tab 切換會失敗,因為當你 tab focus 到子元素時,父元素就失去 focus 狀態,子元素也因應消失:

google 的圖畫說明很清楚:

但若是換成 focus-within,就不再有這問題了,他會在父元素被 focus 時觸發:

.menu:focus-within {
  display: block;
  opacity: 1;
  visibility: visible;
}

See the Pen focus-within-example by Arvin (@arvin0731) on CodePen.

caniuse-focuswithin

@media (prefers-*)

Media Queries 讓我們容易實作 RWD 設計,而現在最新的 Media Queries 可以讓我們偵測到使用者 OS-level 的系統偏好設定,例如 dark-mode,或是低階設備可以開啟 prefers-reduced-motion 來降低動畫節省資源。

這些能夠自動偵測系統偏好,並給予回應的 Media Queries 有:

prefers-reduced-motion prefers-color-scheme prefers-contrast prefers-reduced-transparency forced-colors inverted-colors light-level

目前最新版的 Chrome (ver. 79) 已經有提供 prefers-reduced-motionprefers-color-scheme 的 emulation,只要打開 Devtool,到 Rendering tab 下就能看到:

devtool @media emulation

在演講中,講者 Adam 特別強調,reduced-motion 不是 no-motion,使用者想要少一點動畫,而非完全沒有動畫,可以從 演講中的範例感受一下(refcodepen demo):

reduced-motion

logical properties

身為前端工程師,或多或少都會處理 i18n 的問題,在網頁排版上,不同語言間的 writing system 可能會造成我們需要個別為不同的語言客製化設定 css style,來調整 margin、padding 等等,而 Logical properties 就是希望能用更有效率、更好維護的方式來解決這問題。 image ref

這是我們熟知的 box model:

Logical properties 將其改為:

差別在於從原本單純 topdownleftright 外,多了 block-*inline-* 兩個維度,根據使用語言的不同,瀏覽器會自動調整 block-*inline-* 代表的屬性,例如在英文的寫作系統上,block-start 就代表 topinline-end 代表 right

有了 logical properties 的幫助,就能簡單的依據語言系統變更 writing-modedirection 來調整 layout ref

logical layout example

sticky situations

Position: sticky 應該已經很多人用在產品當中了吧,但這次 Google 還是把它拿出來特別再介紹一番,提供了三種應用 sticky 的方式,蠻值得參考的:

sticky-demo

仔細看每種應用的差別,基本上在於 sticky 的元素如何被”解除“ sticky,比較有趣的是 Sticky Desperado,利用 grid-system 達到 two column 的變化,可以到 codepen 上觀看實際程式碼:Sticky SlideSticky StackSticky Desperado

caniuse-sticky

backdrop-filter

再來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新屬性。以往我們要達到模糊圖片背景,並在上面加上文字的效果,可能需要這樣做:

See the Pen blur image with text by Arvin (@arvin0731) on CodePen.

需要把圖片設定成 background-image,設定 filter: blur,再透過 position:fixed 把文字釘上去。但有了 backdrop-filter,我們簡單將這個屬性套用在想要疊加的文字上,並直接放置於 img 元素:

See the Pen blur image with text-backdrop-filter by Arvin (@arvin0731) on CodePen.

:is()

:is() 這個僞類別已經存在很久了,但他們覺得很少人真正使用它,因此特別提出來介紹。 基本上 :is() 的功用就是能讓你將用逗號分隔的 selector,以參數形式放入其中,來達成同樣效果:

button.focus,
button:focus {}
article > h1,
article > h2,
article > h3,{}

/* 與上面同樣效果 */
button:is(.focus, :focus) {}
article > :is(h1,h2,h3) {}

gap

這邊指的 gap,就是 CSS Grid Layout 中的 gap,讓你不用為了製造出元素間的隔間,使用 margin,卻多出不必要的空隙 img ref

在演講中他們也有提到,gap 除了能用在 Grid layout 外,FireFox 也支援將其應用在 flex display 上頭,慣用 FireFox 瀏覽器的讀者可以嘗試看看。

CSS Houdini、typed OM、Paint API、Worklet

CSS Houdini 是由一群來自 Mozilla, Apple, Opera, Microsoft, HP, Intel, IBM, Adobe 與 Google 的工程師所組成的工作小組,志在建立一系列的 API,讓開發者能夠介入瀏覽器的 CSS engine 運作,帶給開發者更多的解決方案,用來解決 CSS 長久以來的問題:

  • Cross-Browser isse
  • CSS Polyfill 的製作困難

CSS Houdini 提供的 API 讓你能存取 CSS Object Model,讓你透過 Javascript 延展 CSS 的功能,比起 CSS polyfill 能有更好的效能。

而 Worklet、Typed OM、Paint API 也都包含在 CSS Houdini 的規範中,在我之前的文章 CSS 魔術師 Houdini API 介紹 都有詳細介紹過,有興趣可以前往細讀。

這邊我簡單說明 typed OM 與 Paint API 這兩個目前實作度較高的新功能,其中 Paint API 需要 Worklet 的輔助。

typed OM 簡單來說就是就是 CSSOM 的強化版,最主要的功能在於將 CSSOM 所使用的字串值轉換成具有型別意義的 JavaScript 表示形態,例如你可以這樣操作 CSS style: (source from CSS Houdini- the bridge between CSS, JavaScript and the browser)

// CSS -> JS
const map = document.querySelector('.example').styleMap;
console.log( map.get('font-size') );
// CSSSimpleLength {value: 12, type: "px", cssText: "12px"}

// JS -> JS
console.log( new CSSUnitValue(5, "px") );
// CSSUnitValue{value:5,unit:"px",type:"length",cssText:"5px"}

// JS -> CSS
// set style "transform: translate3d(0px, -72.0588%, 0px);"
elem.outputStyleMap.set('transform',
    new CSSTransformValue([
        new CSSTranslation(
          0, new CSSSimpleLength(100 - currentPercent, '%'), 0
        )]));

styleMap 取得元素上以物件型態表示的 style 屬性,並能透過 outputStyleMap 來設定 style,其中還可看出多了 CSSTransformValueCSSTranslation 這種 Class Interface。

Paint API 則提供一個叫做 registerPaint 的方法::

registerPaint('simpleRect', class {
    static get inputProperties() { return ['--rect-color']; }
    paint(ctx, size, properties) {
        // 依據 properties 改變顏色
        const color = properties.get('--rect-color');
        ctx.fillStyle = color.cssText;
        ctx.fillRect(0, 0, size.width, size.height);
    }
});

宣告使用:

.div-1 {
    --rect-color: red;
    width: 50px;
    height: 50px;
    background-image: paint(simpleRect);
}
.div-2 {
    --rect-color: yellow;
    width: 100px;
    height: 100px;
    background-size: 50% 50%;
    background-image: paint(simpleRect);
}

.div-1 與 .div-2 就可以擁有各自定義寬高顏色的方形 background-image。

不過這邊要注意一下,上面撰寫的 js 檔案,你可能會覺得就直接像一般 web 嵌入 js 的方式一樣即可,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們需要透過 Worklets 來幫我們載入。以上面的 Paint API 為例:

// add a Worklet
paintWorklet.addModule('simpleRect.js');

// WORKLET "simpleRect.js"
registerPaint('simpleRect', class {
    static get inputProperties() { return ['--rect-color']; }
    paint(ctx, size, properties) {
        // 依據 properties 改變顏色
        const color = properties.get('--rect-color');
        ctx.fillStyle = color.cssText;
        ctx.fillRect(0, 0, size.width, size.height);
    }
});

Worklets 可以算是給 CSS Engines 使用的 worker,相對於 web worker 來說較為輕量、生命週期較短,適合用來處理 CSS engine 這種可能會牽扯到數百萬畫素圖片的工作。

實際範例可以參考 Google 提供的 Codepen 範例

Others

還有許多新屬性在演講中沒有時間細講,就將其主要功能列在這邊,有興趣的人可以到 MDN 或 W3C 上搜尋。

  • size: 可以讓你同時設定元素的寬、高屬性。
  • aspect-ratio: 透過此屬性,再也不用利用 padding 等方式來製造等比例縮放效果了!
  • min(), max(), clamp(): 這幾個函式提供你在各種 CSS 屬性加上數值的限制。
  • list-style-type: 有新的 value 可以設置,像是 emoji 與 SVGs。
  • display: outer inner: display 屬性之後能夠接受兩個參數,讓你明確的個別設置 outer 與 inner layout,而非使用 inline-flex 這種結合在一起的 keywords。

結論

CSS 的發展總是比較緩慢,畢竟需要各個瀏覽器實作配合,背後的因素可能不單單是純技術這麼簡單,但慢歸慢,還是能看得到前進的步伐,在新屬性普及前,就到 codepen 上弄個 side project 玩玩吧! 所有演講中提到的功能,只要是目前瀏覽器已經支援的,都有範例公布在他們的範例網站上,推薦前往試試!

資料來源

© by Arvin Huang.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inspired by @mhadaily
Last build: 09-08-2024